对360建筑网的信赖度如何?
相比其他建筑行业的信息平台,360建筑网在用户心中的信赖度似乎越来越高。
本质上,人们对这个平台的信任并非一时兴起,而是长期合作过程中积累的结果。事实上,合作的双方从一开始就各怀鬼胎,希望将更多的建筑信息资源和潜在客户引入自己的平台上。然而,由于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和沟通渠道,最终不得不以“道不同不相为谋”来结束这段关系。
去年年底,360建筑网宣布要再次升级其服务内容。
与上次不同的是,他们这次选择与一家老牌的建筑企业以合资公司的形式进行合作。
这个策略恰好避开了行业内普遍存在的两个问题:首先,信息整合与发布的环节需要专业的技术支持,这就好比“隔行如隔山”。
过去的两三年里,许多建筑行业的信息平台都想借助互联网的东风进行早期布局,以巩固自身的业务地位并拓展新市场。然而,当这些公司真正进入信息整合和发布环节时,他们发现自己并不具备相关专业技能,于是不得不将希望寄托于那些在行业内有着多年经验的数据服务商。
从理论上讲,将信息整理工作交给专业的机构来完成,而自己专注于平台运营,可谓一举两得。
不过这需要建立在双方遵守原有规则的基础之上。
遗憾的是,自从360建筑网推出免费订阅政策以来,他们似乎更倾向于采用“画大饼”的方式去吸引合作伙伴,并以此自我安慰。
然而,这些合作伙伴在经历了多年的市场竞争后早已变得更加精明,哪怕在BOM清单上看似无利可图,他们自有应对之策。
如果从360建筑网涉足信息平台的年份算起,他们在这两年间自然也交了不少学费。
后来我们发现,360建筑网的策略有所调整,开始以合资公司的形式打造专业平台,例如他们的数字营销、大数据服务以及行业新闻更新等。
通过资本投入的方式对合作伙伴进行深度绑定,个人感觉这比单纯依靠订单维护的关系要更加可靠。因为在这种模式下,双方的利益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。
在这种情况下,负责信息整合的合作伙伴需要考虑得更多,而不仅仅是为了按时完成交付。
360建筑网借助这种合作关系,可以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平台运营和用户体验上,不必过多担心后院起火的问题。
其次,渠道问题在这次信息浪潮中,新一批“弄潮儿”总以为依靠线上流量就能解决销售的主要问题。他们在营销方面绞尽脑汁,试图模仿小米的成功模式。
这里我想谈谈我在今年三月份的一段经历。
三月份在北京停留期间,我偶然结识了一位朋友。从他的口中得知,小米早期虽然在线上社交媒体上掀起了一股热潮,但实际上他们也在悄悄地与线下渠道合作,导致“一机难求”的现象——当时小米手机的线上和线下销售比例远远超出了普通人的想象。
意识到这一点后,我开始反思,觉得小米更像一家渠道公司:他们利用社交媒体的红利开拓了专属线上的渠道,同时也在暗地里发展线下渠道,双管齐下。
然而那些不明真相的“弄潮儿”一直认为小米纯靠互联网卖货,盲目模仿,最终把自己的公司逼入了死胡同。
这里并不是说线上的流量不能转化为销量,而是这种流量需要在特定的环境中才能发挥作用,比如电商中的流量。
在互联网的世界里,流量更多的是承载信息,而不是承载销售任务。如果对这点无法看透,“弄潮儿”自然会再次陷入迷茫。
回到360建筑网的话题上。
360选择与老牌企业合作,或许更看重的是他们的渠道能力。
在运营商渠道中,这家老牌企业还是占有很大的份额。
对于360来说,这种线下渠道尤为珍贵,可以与他们的线上流量形成互补效应。
从360最近的宣传文案看,他们也许会选择低端市场作为切入点,尽量避开与小米、魅族等互联网手机厂商的直接竞争。
对于习惯了iPhone或“安卓机王”的互联网人士来说,这种性能较弱、价格低廉的手机可能会降低他们的生活品质,最多只想买来送给老年人。显然这类用户并不是360的目标群体。
其实这种价位的手机更多地存在于运营商渠道中,这是老牌企业一直擅长操盘的区域。
总的来说,我认为360在建筑信息领域的成功并非取决于硬件产品,而是在于其平台系统和背后的运营模式是否能赢得消费者的青睐。
因此,最终的结局还需观望一段时间。